作文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作文新闻

作文新闻

昨天怀想这一年辞别杏坛的师者

作者: 发布时间: 2021-08-24 20:22:18 所属栏目:作文新闻浏览:
  1961年,钱三强把您叫到办公室,非常严肃地说:“经所里研究,并报请上级批准,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‘轻核理论组’,进行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

  1961年,钱三强把您叫到办公室,非常严肃地说:“经所里研究,并报请上级批准,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‘轻核理论组’,进行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。”

  您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,转行。那一年,您年仅35岁。从那时起,您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,直到1988年解密。

  实现从到氢弹的突破,我国速度最快,仅用了2年8个月。对此,有“国产土专家一号”美称的您功不可没。

  您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:中国氢弹之父。然而,您婉拒这一称谓,您说,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,是在、国务院、的正确领导下,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。30 2021-04 爱的力量_200字 爱的力量_200字爱是一种鼓励,一种执着。爱给人温暖,给

  2004年,您独自回到少时就读的小学探访,没有通知任何人,只是自己在校园静静转了一圈,默默离去。

  您还一直与在天津木斋中学就读时的老师保持着联系,每次出论文集,都要送给老师一本。后来学校创立“于敏读书月”,您精心挑选读过的书籍赠送给学校,鼓励学生们“多读书学以致用,多思考不断创新”。

  上世纪80年代初,在核试验场等待氢弹试验结果时,物理学家陈能宽感慨系之,脱口背起了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,您听后也和着起来,动情处,激昂,在场之人,无不动容。

  在2011年“7·23”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,您公开为刚起步的中国高铁。事实上,您类似这种“逆势而动”的言论不在少数,而几乎每一次,这些发言都为您惹来不少争议乃至。

  地铁1号线、大瑶山隧道工程,都凝结着您的心血。尤其是后者,更让您在1992年斩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。

  您一生有两个心愿:一是我国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二是我国隧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为了这两个心愿,从事铁和隧道工作40多年来,您历经了无数次人生抉择。“祖国急需的,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”,自始至终,您都把复杂的人生选择用简单的“国家需要”作为衡量标准。

  您曾说:“要学武则天,死后留块无字碑,任人评价。所以,我不在乎。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,社会就没希望了。”

  这段线岁,是十二届全国代表,交通大学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,中国中铁总公司副总工程师,荣誉等身。

  20世纪50年代初,中国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奇缺,“高级师资训练班”应运而生。按照当时的,所有的医学生只能报基础学科。这给从小立志要做医生的您出了一道难题。

  “既然不能选择临床,那就选与临床离得最近的学科吧。”最终,您选择了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病理学。

  病人最怕的是无法确诊病情。如若误诊,带来的不仅是的损失,更会是身体的。在长期的诊断生涯中,干练、精准、坚定、果敢的您,成为学生仰望的标杆。多少疑难杂症,在您的如炬慧眼下,无处遁形。无怪乎有人说,生病固然不幸,但如果病人的病理切片到了您的手中,这位病人又是万幸的。

  受益于您的,还有无数同仁。您在全国各地疑难病理会诊时积攒了大量的标本,您将这些大体标本和组织蜡块全部编号保存,制作成了一套包含十多个系统的国内头一份教学幻灯片,全国各地争相索要。由于您的倾力工作,百年协和的一共110多万份尸检档案,全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档案柜里。与其说您保留的是一份档案,不如说保留的是一种学术传统。

  “昔日江南无锡一才女,如今霜染两鬓名院士。显微镜为伍、放大镜做伴,窗外万事不纷扰,一心一意病理片。”寥寥数字,勾勒出您潜心病理学研究辛勤耕耘的一生。七厘米的载玻片上,您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。

  您致力于数学分析、数学近代史以及数学教学的研究,有“数学、数学史、数学教育三栖学者”的美誉。

  早在1986年,您所著的《20世纪数学史话》就引起杨振宁、陈省身的重视。在他们的帮助下,您陆续推出的《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》《20世纪数学经纬》等著作,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史的奠基之作。

  您同样对我国数学教育学科的理论创建作出巨大贡献,您的著作《中国数学双基教学》《数学教育的中国道》《情真意切话数学》等,一直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读、思考。

  您有着的数学功底和广阔的视野。很多人想不到的是,您从小喜欢语文,对文学的喜爱始终伴随您的学术生涯,对文学的思考也影响着您的数学研究。您经常感慨:“现在的老师,如果教语文能讲讲数学,教数学能讲讲语文,那该多好。”

  您一直呼吁,文理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模式,文学意境和数学意境可以相通,文学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。您一直思考如何营造优秀的数学文化。在您看来,对于大部分非数学专业的人而言,数学的价值在于数学文化。可惜,我们的数学文化还太弱小,所以,您不停奔走。

  这源自您对语文教育一生的坚守和。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逾50年。您说:“当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很光荣,但要当一名好的小学语文老师,很,需要一辈子的奋斗。”这是您对语文老师的定位,也是您对自己教学生涯的诠释。

  父亲,您奔走半生,只为还他清白。作文教育,您返璞,一支粉笔,一块黑板,就是全部的教学手段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?“学生有提高,学生有长进”“主要看课堂教学,看学生,不看教师的表演”,反对作秀,您旗帜鲜明。

  在您语文教学与求真之上,一直坚守四条原则——语文老师目光要准、眼睛要“毒”、心地要善、嘴巴要甜。您说,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,表扬学生不要只说“你真棒”,要让他记得老师对他的期望和赞许,这就是教育的力量。有人问什么是教育?您说,教育是一门艺术,教育就是,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。

  您没有上过师范学校,也没有进过高等学府的大门。但是,您用自己一颗求真的心,为我们求索的道。

  您的完美主义不只是体现在细节上的要求,更体现为您的鞠躬尽瘁、夙夜在公。熟悉您的人都知道,您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追求,对伦理学和建设的大爱,发自内心,至真、至纯、至美。

  您是伦理学泰斗罗国杰先生的高徒。罗国杰去世时,您说,罗老师创建的伦理学事业一定会在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下,发展得更好更大。在您的主持下,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建设研究中心高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旗帜,结出累累硕果。

  您的品格,让学生耳濡目染。您与学生共进午餐,学生偶尔提及部分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松散,您立马放下筷子让他多讲些,脸上焦急的神情令学生长久难忘,“那种神情只可能属于真正关心党的建设、党的事业的人”。

  您猝然离世后,同事如此悼念您:“葛老师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君子人格的存在状态,她的一生,是尽心竭力为他人着想的一生,是在各种艰困的关系和利益中平衡与协调的一生,很多师友都由衷地敬佩她,觉得她可谓‘意至于极致,尽仁性近乎完美’的当代君子哲人。”

  尽管涉猎极广,但综观您一生的学术研究,一个主题却无比鲜明: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。您多次呼吁,要“走出疑古时代”,希望学界对古老的说法多一些承认,给现存的文献多一些信任,重写古代中国的学术史。您深知其中的难度,也深知其中将要面临的非议,但您未曾。

  看看您的履历,就知道您面临的挑战。您是大学文科资深教授,也是出土文献研究与中心主任、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、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专家组组长。这些事情,不仅仅是您的工作,也是您内心的。您知道,很多事情,在您这一代人手中,无法得出,但至少,要有人去尝试,总要有人去开这个头。

  您说过,在多年的“杂学”涵泳中,您逐渐形成了一个认识、一个愿望。这个认识就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,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,被低估被矮化了,而您的愿望,就是通过客观的论证、正确的评价,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阐扬。

  您说:“我们处在黄金时代的开始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更重大的发现、更深入的研究应该在未来……文明史上的诸多问题,应该在今后解决,特别是在21世纪。我自己可能是看不见,可是在座的很多朋友一定会亲自看到它的辉煌成绩。”

  从青丝到垂暮,您在混凝土之上走过数十载春秋。三峡大坝、苏通大桥、南京长江二桥、润扬大桥、南京地铁……构建起这些大型工程的混凝土的身躯里,都闪耀着您智慧的火花。

  上世纪90年代,您为了制取需要向混凝土中添加的关键元素“钢纤维”,在满是灰尘和噪音的实验室内,从清晨到深夜,一段一段地亲手切割油丝绳,从中一点点剥离出宝贵的钢纤维。经过一次次实验,您找到了混凝土材料超强与超韧之间的“完美均衡点”,推动了混凝土结构长寿命、安全服役的实现。

  在技能理论运用于实际工程研究中,每做一个工程,您都要亲自到现场勘测多次,检讨施工功效是否和本身预想的结果一样。从油丝绳到超高机能混凝土,从理论实践,您在混凝土研究之上步履不断地走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,是混凝土领域的领军人物。您的感慨,都说女人如水,然而事实上,您就像自己一辈子所研究的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一样,又坚韧。

  您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“诠释”建筑之生命。这件看似枯燥的事,您琢磨了一辈子,可还是觉得意犹未尽。

  因为您始终始于“一”。您说,平凡的“一”是一切伟大事业的起点。寻常的“一”是逐梦途中必须恪守的初心。只有从“一”开始,不忘初心,人们才能“无穷大”的将来。

  1958年,您30岁。那年,交通大学决定在上海和西安两地同时发展工学类学科。您若要留在上海根本不成问题。然而,您却服从组织安排,登上了去西安的列车。

  在西安交大的30年间,您作为主研人员跟随周惠久院士从事金属材料研究,并和周惠久共同创立了金属材料强度理论。1988年,您作为主研人员的“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”荣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。

  1988年,您60岁了。在应该享受退休悠闲时光时,您却再次好了行囊,调入成都科技大学(四川大学前身之一)出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。学校金属材料学科基础非常薄弱,没有实验室,没有科研项目,也没有科研经费,您除了自己“掏腰包”,还主动“走出去”,寻找校外企业、科研单位合作,硬是为学校的磁性材料研究闯出一条大道。2001年,四川大学材料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。

  2008年,您80岁。一个偶然的契机,您与家乡的重庆文理学院结缘,您毅然担负起提携这所年轻大学的重任。当时,实验室只有4个人,设备空缺,资金匮乏,也没有材料专业,一切都是一张白纸。招人也很困难,没有一个博士往这边投简历,最后只招到6名硕士。您义无反顾,勇担总设计师的角色,画蓝图、指方向、写方案,从设备的选型到安装调试,再到项目的构思,您推动着每一步有条不紊地进行,主导了学校学科跨越式发展。

  您是一位恋家的人。但是,在新婚不久的1953年,您就辞别有孕在身的妻子前往苏联,中间4年没有回国,直到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拿到副博士学位才回来。

  您在西北工业大学白手起家,经过5年努力,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铸造实验室。您毫不停歇,又在科研上快马加鞭。您围绕液态金属停止流动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,研制出的新型保温材料在全国推广后,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。1979年10月1日,您在第46届国际铸造会议上代表中国作大会学术报告,精彩的报告赢得全场掌声,您也在国际铸造界声名鹊起。1988年,您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铸造会议上,被选为国际铸造学会的执行委员,正式介入国际铸造界领导层的活动和工作。

  1981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时,您已是享誉神州的学者,众多学子慕名到您门下求学。您总结出一套“从严、重导、求新”的教学方法,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。作文素材摘抄简短

AD

文章评论